網頁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看護出籠樂

        大崙頭山位於台北市士林區與內湖區之間,是安全度極高的小百岳,路標明確,從至善路三段碧溪橋沿碧溪路0km起,至2.7km處即可抵達大崙湖登山口,取道坡度極緩的大崙頭尾山自然步道上山;當然也可以從坡巒起伏,較有變化的環狀枕木步道上山,再從大崙湖沿碧溪路下山,以增加健行的里程;這條路線我早就知道了,然而每回隨隊行動,往往過其路口而不入,偶爾想來還有點不是滋味哩!
        104.12.28我們的登山社,預定至大崙頭山健行,剛好這一天胞弟也有空請假來幫我代班,週日到市場又見到我及隊友們都愛吃的金棗,賣相雖然不佳,但甜而不酸,香而不嗆鼻,價格也很公道,乃一買就買了15斤,準備與隊友及鄰近的親友分享,胞弟那天也在8時許過來接班,乃猶如籠鳥出籠似的,興高采烈的趕路.
         儘管說到了小18的劍潭站時,站牌下已空無一人,顯然的隊友剛出發,或者他們怕天雨路滑改變了行程.因為既然好不容意出來了,不可能為此輕意的打道回府,復因下一班的小18需等半個小時,而性喜隨緣又心態繫大崙頭山的我,立即決定只要有開往故宮方向的公車過來我就上車,運氣還不錯,來的那公車不僅往故宮方向開,且載我到內雙溪站,下車走一小段路,即抵達碧溪橋,彷彿又回復獨行俠時代的我,對未知的路程進行探索;不同的是,如今已非年少輕狂的年代,乃緊記愛妻的叮嚀----走有人走的路,走亮的路,走絕對安全的路,而這條碧溪產業道路,因是往小百岳大崙頭山的主要道路,是市郊熱門的路徑之一,因此完全符合愛妻的期望,當然讓我放膽獨行,也讓我的小百岳記錄,再增一座.
        比較上,獨行與團隊行動各有千秋,假如路況單純的話,獨行健行比較有效率,同樣時間可以走更多的路,也比較容易達到預設的目標;但無法像團隊行動那樣,能即時分享,互相照應,以及吸收廣泛的群體智慧;不過以這次健行而言,還好我沒跟上團隊,否則得再走以前常走的老地方,而無法一償宿願,至於好不容易背上山的金棗,只好當作是重力訓練,再揹下山轉贈親友囉!


破碎著山頭,由來已久,沒有道理怪罪特定人,但地圖的看板上,清楚的寫著"柯市長你在哪裡",顯然那是民怨的表達;偏巧附近有張一二十年前的宣傳單,居然還被保留著,真是匪夷所思.


好雅致的紫藤,真是賞心悅目,忍不住照張相帶回家再三觀賞.

大崙頭山頂及打印台



下山後照常陪老太爺健行,為配合他們的步調,邊走邊練操手功,一天下來居然走了32513步,似乎只要注意鍛鍊,整天陪老人家過生活,其實並不會退化的,當然也不會影響自己的健康與活力.









2015年12月24日 星期四

恭錄"孟子"心得報告

    今年九月、十月抄論語,本想順著抄孟子,因孟子的篇幅較大,逾五萬字,不及在一個月內抄完,十一月乃改抄較短的中庸,也陸續完成兩書的報告,這個月孟子終於抄完了,而能趕在年底前完成心得報告。
    全文雖然僅七章,卻多達五萬多字,與論語、中庸、大學並稱四書,同屬儒家極重要的經典之作,特別是在學期間即選錄此書來當教材,且其民主思想,更為各法政學者所推崇,因此抄錄此書前,在腦海中,很自然的浮現幾個問題.
1.作者為何?
2.他對現代思潮及典章制度的影響?
3.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或引為借鏡的故事,有哪些?

一、  作者為何?
由於本書各則語錄之發言人有稱孔子、稱孟子、稱告子者,其他均稱姓名或稱號,孔子當為那個時代對孔老夫子的尊稱,冠姓加,係對老師的尊稱,因此孟子、告子,應非直接的作者,而孟子的學生公孫丑、萬章,在本書中均以姓名來當引言人,是故不才認為本書的直接作者當為公孫丑、萬章……等人,本書是以記錄孟子所述說的故事及孟子言行錄為主,因此其第一作者,無疑的應該就是孟子本人。

二、他對現代思潮及典章制度的影響?
<民主思想>
離婁上第9------孟子曰:「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
盡心下第60------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諸侯危社稷,則變置。犧牲既成,粢盛既潔,祭祀以時,然而旱乾水溢,則變置社稷。」

<性善學說>
告子上第6------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革命思想>
梁惠王下第15-------孟子曰:「賊仁者謂之賊,賊義者謂之殘,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
萬章下第18-------齊宣王問貴戚之卿,孟子答曰:「君有大過則諫,反覆之而不聽,則易位。」

<罷免制度>
梁惠王下第14------孟子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不可,勿聽;諸大夫皆曰不可,勿聽;國人皆曰不可,然後察之;見不可焉,然後去之。」

<推選制度>
梁惠王下第14------孟子曰:「國君進賢,如不得已,將使卑踰尊,疏踰戚,可不慎與?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

<陪審制度>
梁惠王下第14------孟子曰:「左右皆曰可殺,勿聽;諸大夫皆曰可殺,勿聽;國人皆曰可殺,然後察之;見可殺焉,然後殺之。故曰,國人殺之也。如此,然後可以為民父母。」

<教學優位的教育理念>
盡心上第14------孟子曰:「仁言,不如仁聲之入人深也。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愛之;善政得民財,善教得民心。」

<語言環境的教育理念>
滕文公下第11------孟子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嶽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

<易子而教的教育理念>
離婁上第18------孟子曰:「勢不行也。教者必以正;以正不行,繼之以怒;繼之以怒,則反夷矣。『夫子教我以正,夫子未出於正也。』則是父子相夷也。父子相夷,則惡矣。古者易子而教之。父子之間不責善。責善則離,離則不祥莫大焉。」

<遷善改過的教育理念>
離婁下第53------孟子曰:「西子蒙不潔,則人皆掩鼻而過之。雖有惡人,齊戒沐浴,則可以祀上帝。」

<循規蹈矩的教育理念>
告子上第20------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死當而教的教育理念>
告子下第36------孟子曰:「教亦多術矣,予不屑之教誨也者,是亦教誨之而已矣。」

<多元教學的教育理念>
盡心上第40------孟子曰:「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時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達財者,有答問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

<厚生養老政策>
盡心上第22------孟子曰:「伯夷辟紂,居北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太公辟紂,居東海之濱,聞文王作興,曰:『盍歸乎來!吾聞西伯善養老者。』天下有善養老,則仁人以為己歸矣。五畝之宅,樹牆下以桑,匹婦蠶之,則老者足以衣帛矣。五母雞,二母彘,無失其時,老者足以無失肉矣。百畝之田,匹夫耕之,八口之家足以無飢矣。所謂西伯善養老者,制其田里,教之樹畜,導其妻子,使養其老。五十非帛不煖,七十非肉不飽。不煖不飽,謂之凍餒。文王之民,無凍餒之老者,此之謂也。」

<生態保護的理念>
告子上第8------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為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土地制度>
梁惠王上第7------曰:「無恆產而有恆心者,惟士為能。若民,則無恆產,因無恆心。」
滕文公上第3------曰「民之為道也,有恆產者有恆心,無恆產者無恆心。」

<國家公園>
梁惠王下第9------孟子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芻蕘者往焉,雉兔者往焉,與民同之。」

<養生學>
公孫丑上第2------孟子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閒。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行有不慊於心,則餒矣。」
盡心上第1------孟子曰:「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殀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
盡心下第81------孟子曰:「養心莫善於寡欲。其為人也寡欲,雖有不存焉者,寡矣;其為人也多欲,雖有存焉者,寡矣。」

<主觀唯心論>
盡心上第4------孟子曰:「萬物皆備於我矣。反身而誠,樂莫大焉。強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麻衣神相學>
離婁上第15------孟子曰:「存乎人者,莫良於眸子。眸子不能掩其惡。胸中正,則眸子瞭焉;胸中不正,則眸子眊焉。聽其言也,觀其眸子,人焉廋哉?」

三、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或引為借鏡的故事,有哪些?
◎梁惠王上第3------五十步笑百步
<實際運用>五十步笑百步,固然語見孟子,但現實社會這種情形經常發生,甚至於習慣嘲笑者,往往黯於自見,有時逃百步反笑逃五十步,所以嘲笑他人故不足取,受人嘲笑也無需太在意,宜自我檢討,有者改之,無者笑罵由他,凡事為所應為即可。

◎梁惠王上第7------緣木而求魚
<實際運用>儘管說世界上真的有爬樹魚,而且在蘭嶼及加勒比海附近的樹林裡,也許偶爾會找到被樹枝困住的飛魚,但畢竟機率極低,在其他地區緣木而求魚,幾乎毫無成功的可能,是故凡事宜認清目標,循正確的路徑去努力,方能事半功倍,達成目標。

◎梁惠王下第8------獨樂樂,不如眾樂樂
<實際運用>獨樂樂,最多不過是個人自私型的暗爽,猶如錦衣夜行,不受人議論,就已經不錯了;不如與眾同樂,在大家同樂的氛圍上,更能激發樂的共鳴,而產生更大的快樂,為此不才偶有所得,往往不屑獨樂,寧可野人獻曝,與朋分享。

◎公孫丑上第6------孟子曰:「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
<實際運用>孟子的性善學說,對不才而言,的確是天生的,相信所有正常的人,都擁有仁義禮智四善端;惟不可諱言的是,人除了有四善端外,也會有貪、嗔、癡三惡念。愚見以為,仁者不嗔,義、禮者不貪,智者不癡。只要能發揚仁、義、禮、智四善端,自然克服得了貪、嗔、癡三惡念,讓人生變得更美好。

◎離婁上第1------徒善不足以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實際運用>道家講求「無為而民自化」,儒家則主張入世理念與力行,不才覺得,那些依循慣例,本乎人性的事情,的確可以不為而成,自自然然的解決問題;但大抵而言,新的體制及行為模式,是不大可能「無為而民自化」的,特別是大破大立的新局面,或足以洗面革新的好習慣,絕非放任無為,即能竟其全功,務必耳提面命,乃至立為座右銘,惕勵檢討,隨時修正,才能形成新的習慣,建立新的秩序,而不流於空想。

◎離婁上第4------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
<實際運用>推諉塞責,怨天尤人,是常人的通病,也是人生痛苦的來源,其實遇到橫逆挫折,不必急著怨天怨地怪別人,反求諸己,了解自身的盲點與不足,不僅心情能因正向的轉念思考,而豁然開解,自身的修為將日益提升,終將進身賢達之林。

◎離婁下第56------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有人於此,其待我以橫逆,則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無禮也,此物奚宜至哉?其自反而仁矣,自反而有禮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忠。自反而忠矣,其橫逆由是也,君子曰:『此亦妄人也已矣。如此則與禽獸奚擇哉?於禽獸又何難焉?』是故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
<實際運用>一樣米養百樣人,聖賢才智平庸者有之,愚劣者有之,精神出問題違反常人者亦有之,遇到橫逆挫折,能反躬自省,聖賢才智平庸愚劣者,對我們的態度大概都能改善;然而假如我們遇到了精神有問題的可憐人,不管如何自我修正,仍可能猶如「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此時宜叁考孟子的做法,一面發揮仁者的同情心,一面避之則吉,而不必與她一般見識。

◎告子下第35------孟子曰:「舜發於畎畝之中,傅說舉於版築之閒,膠鬲舉於魚鹽之中,管夷吾舉於士,孫叔敖舉於海,百里奚舉於市。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過,然後能改;困於心,衡於慮,而後作;徵於色,發於聲,而後喻。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實際運用>天生我材必有用,不論聖賢才智平庸愚劣皆然,我之所以為我,絕非一成不變的我,而是由時空環境,天造地設孕育而成,不論順境或逆境,均是造就現在我的重要因素。以不才而言,雖然目前業已賦閒,但只要有心,仍可轉換身分為家庭煮夫、看護、攝影師、督課員、記錄員、資料整理者、分享者,一樣可以對家庭,乃至社會奉獻一點心力,何況「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順逆成敗,根本不必在意,乃能笑罵由人,堅持為所應為。

◎盡心上第9------孟子曰:「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脩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
<實際運用>賦閒之人,是非成敗已成空,大可不必為組織榮枯,業務的發展負起責任,也無從負責,當然不可能澤加於民或兼善天下,頂多嘛,只能一年捐1500cc的血,看看對受難之人,能否讓她們多一點轉危為安的生機。因此當前要務,著眼於在家修行,多讀書、勤養生,把鄉間偶遇或讀書心得,與有智慧的人分享,以加深自己記憶的深度與廣度,並產生類似讀書會的功效。

◎盡心上第29------孟子曰:「有為者辟若掘井,掘井九軔而不及泉,猶為棄井也。」
<實際運用>掘井不及泉,猶為棄井,事實上那不僅是口毫無取水功能的廢井,且閒置不繼續挖掘,哪天誤陷人跌入,還可能害人呢?因此凡事不做則已,做了就應該貫徹始終,絕不容許半途而廢,否則未蒙其利反受其害,太不值得了。

◎盡心上第49------孟子曰:「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實際運用>書籍故然是古聖先賢,古今中外各類達人智慧經驗的展現,看書有利於吸收作者的智慧經驗,累積自己的知識資本,然而一來知識需與時俱進的;二來,知識往往深受時空限制需作必要的調整,方能合乎我們的實際需要;  何況誤印誤譯誤傳,再所難免,因此不論如何,均不宜盡信書,而應活化書本,靈活運用,來確保有智慧的人生。

四、多聞闕疑
        告子下第26------淳于髡曰:「昔者王豹處於淇,而河西善謳;駒處於高唐,而齊右善歌;華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變國俗。有諸內必形諸外。為其事而無其功者,髡未嘗識之也。是故無賢者也,有則髡必識之。」
傳說秦朝將萬杞梁等人斬殺祭長城,其妻孟姜女千里尋夫,傷心過度,終於哭倒萬里長城,這則流傳兩千餘年的故事,是將戰國時代的秦國杞梁善哭之妻,誤傳為秦朝杞梁之妻孟姜女呢?還是另有其人。
        此外,孟子一書中,一再指責楊墨等學說,是禽獸,在戰國時代那樣的亂世,為何不被告、被嗆、被陷害,甚至於被殺,而仍可活到85歲?
        孟子雖然遵稱楊朱為楊子,稱墨翟為墨子,但談到楊墨等學說,卻說他們是禽獸,也算是對事不對人嗎?還是因為當代交通不便,孟子的批判沒有傳到楊墨等學派之門人耳內?或者楊墨等門人,滿門盡賢達,並不在意受人批評?好奇怪喔!戰國時代是個大亂世,其言論自由的尺度居然寬鬆到這種程度。

2015年12月10日 星期四

頂新黑心油事件,真的可以判無罪嗎?

                頂新黑心油事件,爆發時即鬧得沸沸揚揚的,彰化地檢署不負眾望,閃電偵結依法提起公訴,更對其負責人具體求刑30年。據料日前彰化地方法院竟做出無罪判決,更讓此事件火上加油,輿論譁然,諷刺作品及笑話,紛紛出籠,甚至於社會各界紛紛展開「滅頂行動」,害其旗下的關係企業,與絕大多數無辜的員工,慘遭池魚之殃。
    誠然說我國的刑法係採罪刑法定主義,犯罪行為必須完全符合犯罪構成要件才成立犯罪;以現行的食安法,雖然尚未擴充至食品之原料;且刑法以處罰自然人為原則,但假如有事實足以證明,頂新高層意圖為自己或頂新集團不法之所有,以矇騙、虛偽商品標示……詐術使消費者誤劣質品為高檔貨給付高額價金購買劣質之商品者,論其行為實與刑法第339條第1:意圖為自己或第三人不法之所有,以詐術使人將本人或第三人之物交付者,處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科或併科五十萬元以下罰金。」詐欺罪之構成要件完全符合,因此知情之頂新高層相關人員,至少應繩之以難以數計個公共詐欺罪,何況他們還可能觸犯偽造文書等刑責。刑事訴訟法第267條明定:檢察官就犯罪事實一部起訴者,其效力及於全部。」因此就算是彰化地檢署起訴的範圍,僅及食安問題,彰化地方法院仍應就全盤的犯罪事實,依據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法院為發見真實,得依職權調查證據。但於公平正義之維護或對被告之利益有重大關係事項,法院應依職權調查之。」之規定,依職權調查相關證據,追究頂新高層相關人員之刑事責任,豈可怠惰調查,輕易以罪證不足,來判決無罪
    值得注意的是,刑事訴訟法第163條第2項規定,一般的刑事案件,固然授權法官自行決定是否依職權調查證據;其但書規定「於公平正義之維護……等重大關係事項」,法院則必須依職權調查之,否則就是怠惰,就是違法;頂新的黑心油事件,於公平正義之維護,顯然的有重大關係,因此斷不容許,在審判書上,三言兩語就認定為罪證不足,而宣判無罪。畢竟我們的刑事訴訟是本於社會安全防衛而採職權調查主義;與民事訴訟係本於權利衡平觀念而採當事人進行主義,迥然不同。

    此一重大的社會案件,相信彰化地檢署必然如期上訴,假設不才是高等法院的承審法官,面對如此草率違背社會公義的判決,不發為更審才怪!




 

2015年12月4日 星期五

可否廢除財產繼承制度,建立剩餘財產分配制?

祖克柏得女! 捐持股逾1.5兆

2015/12/03 06:56 陳思瑜 編譯  / 美國
字級 字級大 字級中 字級小 
臉書創辦人祖克柏,為了慶祝寶貝女兒誕生,他和妻子宣布要捐出手上持有的99%臉書持股,要成立慈善機構做公益,外界粗估這些股票市值高達450億美元,更有不少政商名流,像是紐約前市長彭博,更是對他才30歲出頭,就捐出大半公司股票的行為,大力稱讚。
      儘管說祖克柏捐出手上持有的99%臉書持股之後,他留下的1%股份,仍算得上億萬富翁,但年紀輕輕的就富可敵國,又肯捐出1.5兆資金來濟世,實在是古今所少有的,雖然這天大的善行,公開宣布在宗教界裡,也許就不算積陰德,然而不管是陽德陰德,同樣都是積德,都能對社會發揮相當大的貢獻,而且比起陰德,陽德更能影響社會風氣,還具有"與人為善"的作用.若能激發富豪們的良心,踴躍捐輸,更能讓苦難的民眾紓困,或激發有才無財者的潛能,造福這個世界,其功其德絕不可沒.相形之下,那些為富不仁者,讓取之於社會的財富,僅滿足一己或自家人的私慾,應該要汗顏囉!特別是那些靠著富爸爸發跡的富二代,常爆發爭產風波,甚至於還鬧之人命來,相信其先人地下有知,在怎麼貪也寧可把剩餘財產捐出來,也不願意看到後代子孫為了繼承財產而自相殘殺.
         不才深深覺得,世界上最不合理的制度,莫過財產繼承制度,出生窮人家的清寒子弟,從小陪著父母過著飢寒交迫的日子,沒錢繳學費,沒錢穿新衣,甚至於沒錢吃飯,只能在夾縫中求生存,父母年老了,常需節衣縮食來奉養他們,父母升天了,不要說繼承他們的財產,更悲慘的恐怕還得賣身來葬父葬母的,才能讓父母入土為安;反觀那些富家子弟,從小吃喝不愁,擁有極佳的資源供其讀書謀職或創業,父母病了老了,有錢找看護來照顧,平日只要用點心,光用眼睛或嘴巴就能輕易的盡孝道,父母百年後,即可不勞而獲,獲得龐大的遺產,這種制度有甚麼公平可言.此外"人心節節高於天,越是多錢越愛錢",假如沒有財產繼承制度,人的貪念,頂多只是讓一個有限生命的人,其各類需求獲得滿足即可;然而有了財產繼承制度,為確保其子子孫孫的榮華富貴,則其貪念勢必無限上綱,而衍生貪贓枉法、巧取豪奪黑心食品......等問題,終究滋生更多不公不義的事端,甚至於危害人類族群的安全.
        財產繼承制度既然是天下最不公平最不合理的制度,經過數千年的試驗,又出現那麼多的問題,甚至於將危害整個人類的安全,似乎應該考慮廢止這種不公不義的制度.然而一旦廢止財產繼承制度,那人死了之後,其遺產當如何歸屬呢?因當今各國政府的公信力均未能達到百分百,不宜遺產充公,所以不妨先建立"剩餘財產分配制 ",規定
1.自然人於臨終前,得預立遺屬,規劃其扣除喪葬及履行親屬扶養......等必要費用之剩餘財產之分配,分配給六親等內之親屬者,採累計課稅,課徵1%至99%之遺贈稅;分配給特定之弱勢家庭者課徵1%至50%之遺贈稅;分配給慈善基金會者課徵1%至30%之遺贈稅;分配給政府立案之慈善機構者,完全免稅.
2.自然人於臨終時,未及預立遺屬者,扣除喪葬及履行親屬扶養......等必要費用 之剩餘財產,全部歸公.
3.前項歸公之剩餘財產及遺贈稅,應優先編入次年之社會福利與教科文預算項下,以解救苦難同胞,並促進國家科技與文化之進步.
        從古至今,小富由儉,大富由天,小富還可能是靠自己的努力與省吃儉用累積財富而成的;大富必然是幾%的創見,與數十%的機運所形成的,除了個人的創見與努力外,其他的都是吸納社會的財富而成,相信祖克柏也有這種認知,才肯這麼大方的捐出99%的財富. 財產繼承制度,既然如此的不公不義,且又是社會的一大亂源,在政府公信力仍不如民間慈善機構前,何妨建立剩餘財產分配制,讓辛苦一輩子的國民,擁有剩餘財產分配權,以增進社會福利,並維護社會公道.        










2015年11月24日 星期二

恭錄"中庸"心得報告

    上個月寫論語,這個月本想接著寫孟子,然而由於孟子的篇幅太大,一個月下來,只抄完一半,只好改抄較短的中庸,也趁著記憶仍新的此時,先進行中庸的心得報告。
    "中庸"全文,雖然僅四千多字,33,相傳原屬禮記的一篇,因係儒家學說極重要的精隨,故獨立成書,與論語、孟子、大學並稱四書,是儒家極重要的經典之作,儘管說,在學期間各學程從未選錄中庸來當教材,不才也從未涉獵此書,但由於其書名早在學童時期,已如雷貫耳,因此抄錄前,在腦海中,亦浮現幾個問題.
1.作者為何?
2.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
3.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

一、作者為何?真的是孔伋嗎?
        相傳中庸的作者是孔老夫子的孫子孔伋,此一說法,不才雖無法全盤否定,但據悉,依古禮,古人之字,係平輩相稱,或陌生人間的稱呼,孔伋係知禮達義的聖賢,不大可能直呼其祖父之字,但中庸第2章及第30,引用孔老夫子的學說時,居然直呼"仲尼曰….",因此我相信,就算中庸的第一作者是孔伋,但這本書絕不可能全部由他編纂而成的,至少第2章及第30章編纂者應該另有其人,引文如次:
2
仲尼曰:「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而時中。小人之反中庸也,小人而無忌憚也。」
30
仲尼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上律天時,下襲水土。辟如天地之無不持載,無不覆幬。辟如四時之錯行,如日月之代明。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為大也。

二、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中庸其中心思想,其實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執兩用中,恰到好處”;因此可說是學術上的方法論,是故全文不易找出其特殊的創見,更不用說,對現代思潮有直接的影響,因此僅揭櫫幾項稍微有點關係者,來做彙整。願不至於穿鑿附會,而仍有點叁考價值。

執兩用中,恰到好處------6章 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

言行合一------13章 言顧行,行顧言。君子胡不慥慥爾。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隨遇而安, 無入而不自得----
------14章 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素富貴,行乎富貴;素貧賤,行乎貧賤;素夷狄,行乎夷狄;素患難,行乎患難。君子無入而不自得焉。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28章 子曰:「雖有其位,茍無其德,不敢作禮樂焉。雖有其德,茍無其位,亦不敢作禮樂焉。」

內聖外王之治國方略------20章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曰:脩身也、尊賢也、親親也、敬大臣也、體群臣也、子庶民也、來百工也、柔遠人也、懷諸侯也。脩身,則道立。尊賢,則不感。親親,則諸父昆弟不怨。敬大臣,則不眩。體群臣,則士之報禮重。子庶民,則百姓勸。來百工,則財用足。柔遠人,則四方歸之。懷諸侯,則天下畏之。齊明盛服,非禮不動,所以脩身也。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所以勸賢也。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所以勸親親也。官盛任使,所以勸大臣也。忠信重祿,所以勸士也。時使薄斂,所以勸百姓也。日省月試,既稟稱事,所以勸百工也。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所以柔遠人也。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所以懷諸侯也。

誠信原則------29章 上焉者,雖善無徵。無徵不信。不信民弗從。


三、有無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抄錄時特別有感覺的幾句話如次,謹摘錄如次,以加深記憶,並與網友分享:

1章 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
<實際運用>為人處世,務必小心謹慎,特別是那些自己沒看到,沒聽到的事務,更需抱著戒慎恐懼的態度,廣泛的蒐集資料,等資訊完整了,才下決策,以免因視覺盲點或聽覺死角而造成誤判,誤時失事,甚至於發生難以彌補的後果。

14章 正己而不求於人,則無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實際運用>身為堂堂正正的人,本來就該光明磊落,自立自強,狀況許可,固然可以與他人或社會大眾,互助合作,共創雙贏,全民皆贏;但絕不能片面的求之於人,否則所求的事,一旦對方做不到,勢必徒生自己與他人的困擾,假如因此怨天尤人,那更於事無補。

20章 凡事豫則立,不豫則廢。
<實際運用>成功是給準備好的人,能未雨綢繆,不僅成功機率較大,且遇事按部就班,有條不紊,一定能做得更好。


[多聞闕疑]
28章 子曰:「今天下,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莫非早在周朝,中國大部分的地區,早就車同軌,書同文,只不過到了戰國時期,部分國家為了抵抗外侮,或標新立異,才會另設車軌,另創文字,因此秦始皇統一天下後,才需要再次訂定統一的規範,以確保其統一大業?





2015年11月18日 星期三

鳴鼓攻之=造口業?

   當代的台灣人,何其有幸,享有充分的言論自由,在不妨害別人的名譽、不違反公序良俗、不違法的前提下,可以走上街頭,或找個廣場,或透過網路等媒體發表個人的看法;然而言多必失,言論自由的尺度,假如沒拿捏好,輕者造口業,重者有淪為言論霸凌之虞,更嚴重的可能惹上官非,而需負損害賠償責任及蒙受牢獄之災。
    最近網路盛傳有時間幫忙慈O演戲,沒時間照顧自己公婆!的報導,據稱有兩位慈O的信徒,為了參加慈善活動,沒時間照顧親人,而陸續把公婆送入養老院,且幾乎對公婆不聞不問,寧可花時間去參加慈善活動,修來世的福分,也不願花時間陪自己的老人家,居然3個月/半年才去探望一次,令我看得相當訝然!因為想當年,先母仙逝時,當年我還沒資格退休,公務也相當煩忙,乃打算接家父北上,不過家父自認身體硬朗,尚能獨立,且他的親朋好友都在南部,才住沒幾天就決定繼續留在南部獨居了。因我們兄弟姊妹有5個家在台灣,算來只要每家1個月回南部1,則家父每周都會有孩子回去幫他買菜及打掃環境,日子應該不會過得太寂寞,但我們南部的父老們,老愛問你多久回來探望你們的獨居老人”,當我誠實地告知每月1,他們大都會很驚訝地說:”甚麼!每月才1次呀!”聽了雖然總是心酸酸的,但也莫可奈何。假如我們南部那些父老們,知道那兩個慈O信徒,居然如此的冷落自己的公婆,不知將引發多大的輿論制裁哩!相信也會像那位有正義感的司機,那樣唾棄她們。所以一看到那份報導,感概之餘,即幫他分享到我臉書的動態時報,有位朋友見了好意提醒我,批評慈O信徒偽善,可能會造口業。
    其實偽善亦是善,我可以認同,畢竟偽善者縱無善心亦有善行,對於受苦之人,亦能帶來一時的溫暖,比起既無善心,又無善行,且為善良人們及社會大眾帶來災難的惡棍,好得太多了;然而畢竟百善孝為先,就算是生而不養,緣分至淺的父母或公婆,仍比毫無關係的陌生人緣份深多了,至少沒有他們,何來我們,因此除非是惡徒型的父母或公婆,否則對他們不該冷淡到連慈善機構的陌生人都不如,因此這種本末倒置,厚此薄彼的行為,我認為應該被唾棄,所謂鳴鼓而攻之可也。至於慈O固然真善與功德無量,不容抹滅;但假慈O之名,行斂財之實,或逃避責任者,相信確實存在著,況且依不才的觀察,這年頭捨本逐末,本末倒置者,太多太多了,批判及唾棄,只要對事不對人,對於當事人避免指名道姓,不干預隱私,不叫囂亂罵,讓犯過者有改過遷善的機會,個人堅信這不僅不會造口業,反而是助人遷善的義行。
    在論語先進篇中曾記載: 季康子富於周公,而家臣冉求仍幫他繼續聚斂。孔老夫子一氣之下就說:「非吾徒也。小子鳴鼓而攻之,可也。」按常理來說,學生犯錯,老師可以私底下教訓學生,以匡正其行為,然而當時長於租稅的冉求,除了是孔門弟子外,更隸屬於季氏,對於長官季康子的命令,有服從的義務,所以假如孔老夫子不運用輿論的力量,是不可能阻斷季康子的貪念的,因此表面上是孔老夫子教訓學生,實際上是針對季康子而為的,雖然那次行動,未能讓季康子把稅收還給人民,但最少讓季康子貪得無厭的慾望受到抑制,不便再叫冉求巧立名目來橫徵暴斂,終使冉求能瑕不掩瑜的晉身孔門七十二賢人之列。假如孔老夫立身於佛教盛行之後,相信他這種鳴鼓而攻之的行為,該不會有人認為那是造口業罷!

    楚辭˙屈原˙卜居:「 黃鐘毀棄,瓦釜雷鳴。」誠然說,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在多元化的自由時代,黃鐘的音律,未必比瓦釜受人歡迎,也未必無法與瓦釜合奏成交響樂,然而假如毀棄了黃鐘,只保留瓦釜,那就怪不得瓦釜雷鳴了,因此除非大家只喜歡聽瓦釜雷鳴,否則何不設法把毀棄的黃鐘再找出來呢?何況逃避黑暗最好的辦法,絕不是反方向快跑遠離,而是點亮一盞燈,那怕只是螢火蟲那點亮光,都足以讓黑暗不在全黑。所以與其抱怨社會的黑暗,何不點亮自己的這盞心燈,唾棄那些不公不義的社會亂象,為社會的光明,略盡棉薄之力。

2015年11月9日 星期一

圖書室vs法會會場

        記得我大學及從軍旅退伍後,準備國考的那一年,仙跡岩的仙公廟旁有座圖書室,那是我常去健行、充電及進德修業的地方,但曾幾何時圖書室的招牌被換掉了,換成法會會場,但由門外堆積的雜物來看,根本已淪為蚊子館了.
        畢竟法會只是偶爾辦辦,極易形成房舍閒置,造成浪費;實用價值遠不如圖書室,其對社會所能成就的貢獻,也許不容抹滅,但依不才個人的體驗來說,喜歡從善如流的我,也曾叁加佛、道、基督、一貫道所辦的法會,在會中也曾被佈道者的熱忱所感動過,然而感覺上那種感動僅僅是一時的,離開會場隔幾天那種感覺就淡了;反觀閱讀聖賢叢書,不僅閱讀當下有感,觸類旁通有感,豁然開解有感,尚友古人有感,"口而誦,心而維,朝於斯,夕於斯",更是十足的有感.
        自我檢討,假如我還算擁有一點美德的話,相信型塑美德的因素,大都來自於閱讀聖賢叢書,祂如同路燈所構成的燈河一般,永遠為我照亮人生的道路;法會對美德的激發,相對的只像煙火,璀璨而短暫的亮光一閃罷了!因此不才以為,把圖書室改為法會會場,終淪為蚊子館,似乎捨本逐末,有違聖教;何不在辦法會時當法會會場,平日則仍維持圖書室的功能,如此豈不兩全其美.此外假如能在其屋頂上架設太陽能板,讓它電力自給自足,如此當更不負信眾們的捐獻及建築這棟建物者的辛苦.


法會會場,不僅門戶緊閉,且門口堆積雜物,顯然是座蚊子館

2015年11月4日 星期三

牽手走一生,難嗎?

        獨行踽踽並非獨居老人的專利,至少在我的生活圈中,就有許多老夫老妻,另一半走起路來弱不禁風,甚至於一顛一簸的,卻常在無人保護下,於大街小巷或公園中獨行踽踽,叫人看來有點心酸,甚至於常為她捏把冷汗.
        上一代人,也許是媒授之言結髮成婚的,沒有海誓山盟,以及牽手走一生的信諾,這還好說;但我們四、五年級以後的這一代,就算不是自由戀愛,在正式結婚前也都曾下決心相廝相守,百年好合的.然而就我的觀察,不論是我們這一代或是上一代的配偶,採取分工者多,大都各忙各的,連下班或假日,也都各走各的,好奇怪喔!
        更怪的是,許多夫妻同樣喜歡健走或散步,但卻往往各走各的,曾試問原因,答案居然是"步調不同,時間不亦配合",假如這樣的話,只要有心夫妻牽手同行絕非難事,以不才為例,由於不才曾服役於陸軍步兵,行軍時需背著黃埔大背包,以每小時9公里的速度急行軍趕路,假如不背背包,速度每小時當可逾10公里以上,因此有多位夥伴問我,"你走路這麼快,你老婆跟得上嗎?",相較之下,愛妻走路的速度的確慢了一點,她的速度每小時約僅3~5公里,但是經過用心的自我調整,不僅我能把自己的速度調整得與愛妻一樣,而且調降為家父的1~3公里/時,也毫無困難.
        怎麼調呢?邊走邊留意路況與邊走邊談,並以腳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鼻到、耳道、觸到等八到行蟬的方式來走,如此不僅能安全的走路,同時走起路來,更能享受愉悅的修行之樂;再不然還有一招可用,可以再配合邊走邊運動的方式來走,如抬腳踏步走、太空漫步走,或邊走邊練操手功,如此一來,就算速度降至每小時只走1公里,還是夠讓我走得滿頭大汗,我想也許這樣,因此縱然長期陪老人家碎步走,仍能保持一定的體力. 
       至於時間上的配合,只要有心也不會太難的,再以我們的家庭為例罷,我幾乎天天陪家裡的老太爺養老,晚上11點老太爺準備就寢後,愛妻總喜歡陪我談心夜遊壓馬路,那是多麼快樂又美好的時光呀!我們都可以,相信各位網友只要願意,一定能與自己的另一半,走得更好走得更順.




慈悲的八旬奶奶獨行踽踽,有誰知道她是相當高貴的醫師娘

2015年10月31日 星期六

恭錄"論語"心得報告

    "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是儒家學說最精粹的對話集,更是四、五年級生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由於早在學童時期,就已學過幾句,因此抄錄前,我腦海中,即浮現幾個問題.
1.     論語的作者為何?
2.     這部對話集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呢?
3.     在毛筆尚未發明前,古人如何速記?
4.     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
5.     值得終身奉行的修煉法門有哪些?


一、  論語的作者為何?
        依常理推測,上古時代本來平民間並無學校設置,自孔老夫子提倡有教無類後,乃有第一代的師生關係,且孔老夫子係以禮樂射御詩數六藝教導學生,此種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多元化教學,其教學內容之豐富,不言可喻。祂過世後,其弟子想念師恩,可想而知,假若有人發起追思會,決定將師尊的言行錄,編纂成書,相信一定能引起共鳴,終將克服萬難彙整之以報師恩,故相傳作者為由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應屬可信。此外閱讀各篇章,書寫習慣與用詞不一,甚至於時而直呼姓名,時而稱字,時而尊為,更可推定絕非一人獨為;復因當代係對老師的尊稱,因此不才高度懷疑,有許多篇章可能由曾叁、有若及冉求的學生所為。如雍也篇獨第四章,稱冉求為冉子,故可推測該篇為冉求弟子與其他孔門弟子合著;同理里仁泰伯、憲問等篇可能是曾子弟子所為;學而、顏淵等篇亦可能是曾子、有子之弟子所為。其他為政、八佾公冶長述而、子罕、鄉黨、先進、子路、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等篇則應該是曾子等孔子弟子所合著的作品。


二、  這部對話集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呢?
        論語全文,以孔子與時人及學生對話為主,兼及時事及孔門言行記錄,感覺上有點像值日生寫的學報摘要,或學生們的上課筆記,回顧春秋時代,因紙及毛筆尚未發明,學報及上課筆記的記錄,極為不易,可能需用刀刻於竹簡上,在資源有限,一個班級能共用一、兩分就不錯了,能保留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是故不才推測,這些學報及上課筆記可能就是論語編輯前的重要素材。


三、在毛筆尚未發明前,古人如何速記?
        春秋時代,由於山東竹林遍野,無疑的,最普遍的記錄方式,首推刀刻的竹簡書,但雕刻文字速度極慢,單行猶可,篇幅大一點的就有點難度了,所幸由衛靈公篇第6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一章來考據,可以推定當代已有可以沾墨寫在布上的筆,只不過費用高一點,絕非每個場合都會這麼做。


四、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
        孔老夫子,不愧為聖之時者也,儘管說他言必稱堯舜,崇尚周禮,常竊比於老彭,然而由論語一書來看,其實他仍有許多思想觀念,不僅走在時代的前面,甚至於影響所及,迄今仍不退流行而與現代的民本思想福利國家均富理想正名觀念有教無類衛生保健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教育刑主義等主流思潮緊密結合,舉其確著者之篇章如下,可供查證:

<民本思想>
學而篇第5----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顏淵篇第9----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福利國家>
公冶長篇第26----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均富理想>
季氏篇第1----孔子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正名觀念>
子路篇第3----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有教無類>
衛靈公篇第39----子曰:「有教無類。」
述而篇第7----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衛生保健>
鄉黨篇第6----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鄉黨篇第7----席不正不坐。

<信賴保護原則>
顏淵篇第7----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比例原則>
堯曰篇第2----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教育刑主義>
為政篇第3----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五、值得終身奉行的修煉法門有哪些?
在論語二十篇一萬餘言中,讓不才最想記下來,背起來,銘記在心,終身奉為圭臬者如下所述:

學而篇第1----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實際運用>不才早已年過半百,雖已賦閒,然而自知往後的日子仍長,生活步調可以放慢,卻不想渾噩度日,故仍具高度的學習動機,時時溫故知新,享受學習之樂;復因家有老爺子,不便外出,因此偶有故交來訪,乃至於空中相會,均能感受到互動之樂;此外不才給自己的功課是”1.天天萬步走來維持活力;2.每月將讓自己有感覺的生活周記,寫成四篇部落格與朋分享,誠然往往因附圖不怎麼樣,在滑手機的時代中,未能迎合大眾,而無人賞,需自家拍掌,拍得霹吧響,來自我鼓勵,經口誦此章,即可以自比君子,豈不樂哉!

為政篇第12----子曰:「君子不器。」
<實際運用>愚見以為,人在生物界的屬性是會動的理性動物,人之所以為人,在於能藉著理性與動能,來處理或解決問題,因此不能像器皿那樣只有單一用途,需能視情形隨機轉換角色,以符當時的需要,因此在職時,我能與同仁們為達成任務而共同奮鬥;賦閒後亦能轉換角色,當個家庭煮夫、老爺子的看護、家族的司機……而樂在其中.

八佾篇第21----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實際運用>不才向來喜歡有感覺的生活,不論成功機率大小,均樂於為所應為,凡事只要盡力而為,是非成敗,笑罵由人,幾乎毫不在乎,不過當塵埃落定時,亦習慣「盡人事,聽天命」不懊惱、不後悔,期能從新歸零,再去面對新的問題。

里仁篇第9----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實際運用>人生在世,除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外,其他的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不論穿著多麼華麗,吃得再怎麼好,終究都必須還給大自然的,衣食在不才看來,只求溫飽即可,何況事實證明粗茶淡飯,反而才是養生的生活方式,因此富貴之人,也許可以錦衣玉食,但再怎麼有錢,也不能以惡衣惡食為恥。

里仁篇第17----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實際運用>一樣米養百樣人,人也許有聖賢才智平庸愚劣之分,但其分界並不明顯,且並非與生俱來,相信可以透過後天的修養,來自我提升,而見賢思齊就是向上提升的不二法門;且常人難免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惡習,別人會犯的過錯,同樣是人的我們也可能犯過,惟能反躬自省,方能調整修正,提升人格等級。

里仁篇第18----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實際運用>生我養我者父母也,年幼懵懂無知時,假如不是父母的包容與照顧,恐怕連基本的生存都有問題,然而父母也是人,仍有舉止失當的可能,此時宜委婉規勸,必要時找資料供他們叁考,但假如不被接受,當然還是得畢恭畢敬的為所應為,任勞任怨的從旁協助,以減輕父母過錯所造成的危害。

雍也篇第26----子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實際運用>人應該心胸寬闊膽,處事坦蕩,對人對事,在未明朗前,不宜疑神疑鬼的,然而須保有明智的心靈,不陷不罔,特別在詐騙事件層出不窮的時代裡,面對不大尋常怪異現象時,更應該張亮眼睛,謹慎應對,以免惹禍上身。

述而篇第12----子曰:「富貴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實際運用>富與貴能累積自己的能量,小者滿足個人或家庭的基本需求,大者更足以福國淑世,因此年少時,不才努力用功,既長戮力從公,積極奮發,毫不放棄任何升遷的機會;如今自知命該如此,賦閒後乃達人之命,為所欲為,享受著養生修行之樂。

述而篇第16----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實際運用>依不才的親身體驗,克難式的修行之樂,遠勝過吃大魚大肉及住五星級的高級旅館,詳如
      因此富與貴雖然仍努力爭取過,但無不抱持著,爭之以義,得知我幸,不得我命,盡力但絕不強求,以免自貶人格,徒生困擾。

子路篇第4----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實際運用>不才崇尚積極而隨緣的生活方式,因此凡事不預設立場,並以不武斷、不固執、不營私自許。

顏淵篇第23----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實際運用>忠告是朋友之道,但我相信人會犯錯必有其原因,居於同理心,不才樂於指正朋友的過錯,但絕不勉強,畢竟解鈴尚需繫鈴人,自己造業自己擔,也惟有他願意改才改得了。

顏淵篇第7----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實際運用>勞動是培養美德的必要條件,不才深知美德在於力行,否則無異紙上談兵,口惠實不惠,因此我們的家風從小就養成勞動的習慣,如今亦鼓勵孩子多多勞動服務,由吃苦耐勞中儲備潛能。

顏淵篇第35----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實際運用>大凡錯綜複雜的群聚社會中,矛盾與衝突在所難免,受害一方免不了會產生怨懟情緒,假如受害一方因怨懟而報復,將使對方亦淪為被害人,如此冤冤相報,生活上將永無寧日,再說原諒別人等於原諒自己,能放下不悅的情緒,才能從受苦的深淵中獲得解脫,是故遇到一些無厘頭的冒犯,宜效法黃俊雄布袋戲中六合禪師「忍它讓他不管他,看他如何」的精神,視之為善知識,而無需與之一般見識。但亦不能傻呼呼的「以德報怨」,否則將如何回報我們那些生命中的貴人呢?

顏淵篇第36----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實際運用>賢智如梁啟超者,都得感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何況不才乃平庸之輩,遭遇拂逆挫折,如何能怨天尤人,因此早已習慣凡事盡其在我,遇事則努力蒐集資料,增長知識,讓知識壯大我的力量,來面對各類問題,至於是非成敗,就交給老天爺去安排了。

衛靈公篇第45----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實際運用>自我要求,務實修練,能提升自我的人格;責怪他人,不僅有失厚道,對自己毫無助益,更會害對方心裡不舒服,特別是責怪那些調適能力較差者,更會引起反彈,而造成情緒的惡性循環。

衛靈公篇第2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實際運用>雖然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好惡不盡相同,但其實大同小異,常人大都不喜歡被攻擊、被罵、被冒犯,因此惟有互相尊重,發揮同理心來待人處世,才能造就良好的人際關係。

◎子張篇第21----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
<實際運用>常言道:「人非聖賢,孰能無過。」既然人犯錯是必然的,又何須文過飾非,而錯失改過及補過的良機呢?特別是不小心說錯話、做錯事時,更應該勇於認錯,以避免誤會,並減輕及防制因犯錯所造成的傷害,如此就算偶然犯錯,較能亡羊補牢,也較能獲得受冒犯之一方的諒解,畢竟得理不饒人的分子為數不多,就算不幸遇上了,由於我們已認錯且立即設法補救,相信他所能求償的範圍,也必然大為縮小,所以偶然犯錯,不必急著掩飾,改過補過為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