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是中華文化中極重要的經典,其中解釋春秋的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等春秋三傳,更居13經之列,地位崇高,文史地位,不言而喻且影響深遠,去年九月不才已寫過 恭錄"春秋"心得報告 ,凡事喜歡有始有終,又期待能觸類旁通的不才,左傳、公羊傳、穀梁傳的抄錄,當然會列為必要的功課,經過8、9兩個月的伏案疾書,終於趕在月底前抄完,而能如預期的上傳功課,以協助記憶,並與網友分享,當然在抄錄前,在腦海中,也習慣性的浮現幾個問題.1.作者為何? 2.他對現代生活語彙的影響? 3.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
一、
左傳作者為何?
孔老夫子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可見孔老夫子與左丘明,可說是亦師亦友的關係,而春秋與左傳雖然所記載的事件不盡相同,但大致說來”春秋”為那個時代歷史的目錄,而”左傳”則是那個時代歷史的記載,另孟子曰:"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 足見”春秋”未出書前就已經聲名大噪,孔子作”春秋”,同為魯國人的魯國史官左丘明,看了春秋,產生技癢,又居於友情,另行著作左傳與春秋互相輝映,我深信是極為可能的,因此左傳的主要作者為左丘明,應屬無庸置疑的史實.
二、
他對現代生活語彙的影響?
左傳洋洋灑灑近廿萬字,所記錄的故事極為豐富,包括征戰、兼併、外交聘及會盟、君侯之立與沒、亂臣賊子、天文、災難,還有祭祀、預言與占卜,詞藻優美,筆力雄健自不在話下.更可貴的是,祂擁有許多影響現代生活的歷史事件,甚至於流傳千古,成為家喻戶曉的典故,舉其大者臚列如次:
1.
<大義滅親>隱公4年,衛石碏”大義滅親”
2.
<匹夫無罪,懷璧其罪>桓公10年,虞國虞叔”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3.
<人盡可夫>桓公15年,鄭雍姬之母曰”人盡夫也,父一而已”.
4.
<瓜代有期>莊公8年,齊侯使連稱、管至父戍葵丘,瓜時而往,及瓜而代,期戍.
5.
<鳳凰于飛;五世其昌>莊公22年齊敬仲娶妻”占之曰吉,是謂鳳皇于飛,和鳴鏘鏘,有媯之後,將育于姜,五世其昌,並于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6.
<風馬牛不相及>僖公4年,齊伐楚,楚子使與師言曰:”君處北海,寡人處南海,唯是風馬牛不相及也”
7.
<一國三公>僖公5年,晉士蒍賦曰”狐裘尨茸,一國三公,吾誰適從.
8.
<唇亡齒寒>僖公5年,晉假道於虞以伐虢
9.
<不自量力>僖公20年,君子曰:”隨之見伐,不量力也,量力而動,其過鮮矣”
10.
<退避三舍>僖公23年,晉文公對楚成王曰:”若以君之靈,得反晉國,晉楚治兵,遇於中原,其辟君三舍”
11.
<九歌六府三事>文公7年,郤缺言於趙宣子曰:”謂之九歌,六府三事,謂之九功,水,火,金,木,土,穀,謂之六府,正德,利用,厚生,謂之三事”
12.
<問鼎中原>宣公3年,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
13.
<食指大動>宣公4年,楚人獻黿於鄭靈公,公子宋,與子家將見,子公之食指動,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嘗異味”
14.
<肉袒牽羊請罪>宣公12年,春,楚子圍鄭,旬有七日,鄭伯肉袒牽羊以逆.
15.
<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宣公12年,晉欒武子訓之以若敖,蚡冒,”篳路藍縷,以啟山林”------台灣通史序抄錄之
16.
<病入膏肓>成公10年,晉景公夢疾為二豎子曰,彼良醫也,懼傷我,焉逃之,其一曰,居肓之上,膏之下,若我何,醫至,曰:”疾不可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達之不及,藥不至焉,不可為也”
17.
<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襄公3年,晉祁奚請老,晉侯問嗣焉,稱解狐,其讎也,將立之而卒,又問焉.對曰,午也可.於是羊舌職死矣,晉侯曰,孰可以代之.對曰,赤也可,於是使祁午為中軍尉,羊舌赤佐之,君子謂祁奚於是能舉善矣.稱其讎,不為諂,立其子,不為比,舉其偏,不為黨.
18.
<馬首是瞻>襄公14年,晉荀偃令曰,雞鳴而駕,塞井夷灶,唯余”馬首是瞻”
19.
<三不朽>襄公24年, 穆叔曰:”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20.
<尾大不掉>昭公11年, 楚申無宇曰:”若由是觀之,則害於國,末大必折,尾大不掉”
21.
<亂世用重典>昭公20年, 鄭子產謂子大叔曰:夫火烈,民望而畏之,故鮮死焉,水懦弱,民狎而翫之,則多死焉,故寬難.
22.
<十年生聚,十年教訓>哀公1年,吳伍員退而告人曰,越十年生聚,而十年教訓,二十年之外,吳其為沼乎.
三、
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
1.
魯隱公元年:“多行不義,必自斃”
<實際運用>一般而言,個性耿直的人,是容不下傷風敗俗的事在其身邊發生的,路見不平,縱然無法立即的行俠仗義,也往往義憤填膺,忿忿難消.有了這句名言,隨機規勸,或略盡通報義務,請有關單位處理,此種情節即能輕易跳脫,而還給自己平靜的心田.畢竟家家有本難念的經,每個罪人其背後多少總有一些不為人知的問題,不是外人所能衡平處理的,冒然行動,反而是多管閒事,而無法解決他們的問題..
2.
莊公10年,魯曹劌曰:”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
<實際運用>這個故事,讓不才深深覺得及時行動的價值,為此”馬上辦”已成為我的口頭禪,遇事總喜歡明快處理,以免應辦的事項,淪為”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最後不了了之收場.
3.
定公13年, 衛史鰌曰:”驕而不亡者,未之有也”
<實際運用>為此不才乃以不才自居,願虛懷若谷,留給自己進步的空間.
四、
多聞闕疑
”秦晉之好”與”足下”,是老生常談的事,均發生在晉國,而在春秋時代,晉國是五霸中,霸權最久的盟主,但左傳一書,似乎未記錄,怪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