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全文,雖然僅二千多字,除經外,附傳十章,相傳原屬禮記的一篇,因係儒家學說的入門書,極為重要,乃能獨立成書,與論語、孟子、中庸並稱四書,是儒家極重要的寶典,由於在學期間已列為教材,古聖先賢,亦常引用此書,甚至於常見建碑石刻,而早有概念,因此抄錄前,在腦海中,自然的浮現幾個問題.
1.作者為何?
2.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
3.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
一、作者為何?真的與曾子有關嗎?
相傳大學的作者是孔老夫子的弟子曾参或其後學,此一說法,不才雖無直接證據足以證明,但仍信其為真,因為全文以子稱人者,只有兩個人,一為孔老夫子,另一則為曾子。
如傳第六章 曾子曰:「十目所視.十手所指.其嚴乎.」是故此書的執筆作者,當為曾子之後學,而曾子極可能就是第一作者。
二、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大學一書,其精髓所在,乃”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三綱;及”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等八目。 書雖短,被引用率及對後世的影響,實不容小覷,特揭櫫幾項協助自我記憶,並供先進叁考。
<求道(或求學或做學問)的流程>
經一章第一段------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靜,靜而后能安,安而后能慮,慮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終始,知所先後,則近道矣!
<內聖外王之流程>
經一章第二段------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誠,意誠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脩,身脩而后家齊,家齊而后國治,國治而后天下平。
<民本思想>
傳第十章第一段------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惡惡之,此之謂民之父母。
傳第十章第二段------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財,有財此有用。
<人民滿意度極為重要>
傳第十章第二段------道得眾則得國,失眾則失國。
<理財原則>
傳第十章第四段------生財有大道,生之者眾,食之者寡,為之者疾,用之者舒,則財恆足矣!
三、有無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抄錄時特別有感覺的論述,謹摘錄如次,以加深記憶,並與網友分享:
傳第十章第三段------君子有大道,必忠信以得之,驕泰以失之。
<實際運用>
忠信乃為人君子的必備條件,唯有忠於職守,信守承諾,才夠資格當君子;且正如論語泰伯篇第11章 子曰:「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驕且吝,其餘不足觀也已。」縱然聖如周公,只要驕傲,其才其美,都可能不屑一提,何況平庸如我呢,是故筆者乃樂稱”不才”。
[多聞闕疑]
尚書乃上古時代的著作,當代因書本以竹刻為主,崇尚微言大義,文章語法均係文言文傳世,然大學之傳第十章第三段------秦誓曰:「若有一個臣.斷斷兮無他技……,「若有一個臣」這種語法未免太白話了一點,是抄錯、傳述誤謬,或者自古即有文白混合的文體?這恐怕得看更多書,才足以論斷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