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共18章,全文固然僅二千多字,但常被古聖先賢所引用,且與其相關的二十四孝故事,學童時即耳熟能詳,因此抄錄前,在腦海中,自然的浮現幾個問題.
1.作者為何?
2.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
3.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
一、作者為何?真的是曾子嗎?
相傳孝經的作者是孔老夫子,或其弟子曾参或其後學,此等說法,不才相信是有可能的,因為除了開宗明義章第一,記錄”仲尼居,曾子侍”的情狀外,全文對於孔老夫子及曾参,均以"子"相稱,因此真正的執筆作者當為曾子的後學,但絕非子思;且全文18章,其中的14章均引用孔老夫子的說法及詩經或尚書的名言來附麗,以擅揚孝道,僅諸侯、卿大夫、士、庶人四章,才可能是曾子的獨立創作,因此其第一作者當為孔子,曾子應該只是本書的主編。
二、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孝經一書,其精髓所在乃”開宗明義章第一”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其他對後世影響頗著者,特揭櫫幾項協助自我記憶,並供先進叁考。
<元首的謙卑精神>
”在上不驕,高而不危”------諸侯章第三
<崇尚孝道>科舉之前,歷代常以孝廉拔擢人才;現代則常舉辦孝親兒童表揚活動.
※“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三才章第七
※“明王之以孝治天下”------孝治章第八
※“天地之性,人為貴。人之行,莫大於孝”------聖治章第九
<祈福的要件>如行天宮居於環保理念,改革拜拜儀式,不焚香、不燒金紙,以孝悌道德誠心敬神為拜拜祈福的要件.
※”孝悌之至,通於神明,光於四海,無所不通。”------感應章第十六
<對極端不孝者之制裁>民法及刑法均明定,如扶養義務請求權、喪失繼承權、遺棄罪及極端不孝者之加重其刑與照樣處以死刑.
※“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五刑章第十一
※“五刑之屬三千,而罪莫大於不孝。”------五刑章第十一
三、有無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抄錄時特別有感覺的論述,謹摘錄如次,以加深記憶,並與網友分享:
1.庶人章第六”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謹身節用,以養父母。”
<實際運用>
一般而言,在我們年幼無知時,均由父母把屎把尿拉拔長大;父母年老體衰時,順應天地自然的義理,負起反哺父母養育之恩的責任,這不過是非常基本的回饋罷了!否則就是忘恩負義,何況當我們必須奉養父母時,若能養成謹身節用的好習慣,不僅更能立身行道,往往在財物的負擔上,能不增反減,相信整個家庭的未來,一定會更好.
2.聖治章第九”不愛其親,而愛他人者,謂之悖德;不敬其親,而敬他人者,謂之悖禮。”
<實際運用>
若無生我養我的父母,根本就不可能有我們的存在,特別在我們缺乏自救能力前,世界上最愛我們,對我們最重要的,無疑是我們的父母,因此最值得我們敬愛的,也非父母莫屬,因此不能敬愛其親長,卻去敬愛他人者,我相信其背後一定有悖德悖禮的不當目的,務必提防這種人,以勉吃虧上當。
3.諫諍章第十五”士有諍友,則身不離於令名”
<實際運用>
儘管說人都需要受鼓勵的,言行受讚許,心情會變好,但偶爾受人諫諍,也應該當作善知識,虛心檢討,有則改之,無則嘉勉,只要自反而縮,大可笑罵由他,無需介意,以免損及心理衛生.
4.感應章第十六”修身慎行,恐辱先也。”
<實際運用>
修身養性,謹言慎行,能減少或化解與外界的衝突,以維護自身的人格,而避免害祖先蒙羞.
[多聞闕疑]
開宗明義章第一,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其用於在於"珍視生命,愛惜身體,維護健康,以免讓父母擔心操心",其中的”不敢毀傷髮膚”,是否連理頭髮都不行呢?
管見以為,理頭髮並非永久性的拔毛,既不是毀傷髮膚,也不會讓父母擔心,因此絕非不孝的行為;再則孔們弟子不可能一輩子都不理頭髮的,否則想束髮整冠恐怕都成問題,那能行孝?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