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是四書五經之首,是儒家學說最精粹的對話集,更是四、五年級生耳熟能詳的經典之作,由於早在學童時期,就已學過幾句,因此抄錄前,我腦海中,即浮現幾個問題.
1.
論語的作者為何?
2.
這部對話集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呢?
3.
在毛筆尚未發明前,古人如何速記?
4.
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
5.
值得終身奉行的修煉法門有哪些?
一、 論語的作者為何?
依常理推測,上古時代本來平民間並無學校設置,自孔老夫子提倡有教無類後,乃有第一代的師生關係,且孔老夫子係以禮樂射御詩數六藝教導學生,此種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之多元化教學,其教學內容之豐富,不言可喻。祂過世後,其弟子想念師恩,可想而知,假若有人發起追思會,決定將師尊的言行錄,編纂成書,相信一定能引起共鳴,終將克服萬難彙整之以報師恩,故相傳作者為由孔門弟子及再傳弟子,應屬可信。此外閱讀各篇章,書寫習慣與用詞不一,甚至於時而直呼姓名,時而稱字,時而尊為”子”,更可推定絕非一人獨為;復因當代”子”係對老師的尊稱,因此不才高度懷疑,有許多篇章可能由曾叁、有若及冉求的學生所為。如”雍也篇”獨第四章,稱冉求為冉子,故可推測該篇為冉求弟子與其他孔門弟子合著;同理”里仁、泰伯、憲問”等篇可能是曾子弟子所為;”學而、顏淵”等篇亦可能是曾子、有子之弟子所為。其他”為政、八佾、公冶長、述而、子罕、鄉黨、先進、子路、衛靈公、季氏、陽貨、微子、子張、堯曰”等篇則應該是曾子等孔子弟子所合著的作品。
二、 這部對話集是如何被記錄下來的呢?
論語全文,以孔子與時人及學生對話為主,兼及時事及孔門言行記錄,感覺上有點像值日生寫的學報摘要,或學生們的上課筆記,回顧春秋時代,因紙及毛筆尚未發明,學報及上課筆記的記錄,極為不易,可能需用刀刻於竹簡上,在資源有限,一個班級能共用一、兩分就不錯了,能保留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是故不才推測,這些學報及上課筆記可能就是”論語”編輯前的重要素材。
三、在毛筆尚未發明前,古人如何速記?
春秋時代,由於山東竹林遍野,無疑的,最普遍的記錄方式,首推刀刻的竹簡書,但雕刻文字速度極慢,單行猶可,篇幅大一點的就有點難度了,所幸由衛靈公篇第6章”子張問「行」。子曰:「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立,則見其參於前也;在輿,則見其倚於衡也;夫然後行!」子張書諸紳。”一章來考據,可以推定當代已有可以沾墨寫在布上的筆,只不過費用高一點,絕非每個場合都會這麼做。
四、他對現代思潮的影響?
孔老夫子,不愧為聖之時者也,儘管說他言必稱堯舜,崇尚周禮,常竊比於老彭,然而由論語一書來看,其實他仍有許多思想觀念,不僅走在時代的前面,甚至於影響所及,迄今仍不退流行而與現代的民本思想、福利國家、均富理想、正名觀念、有教無類、衛生保健、信賴保護原則、比例原則、教育刑主義等主流思潮緊密結合,舉其確著者之篇章如下,可供查證:
<民本思想>
學而篇第5章----子曰:「道千乘之國,敬事而信,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
顏淵篇第9章----哀公問於有若曰:「年饑,用不足,如之何?」有若對曰:「盍徹乎!」曰:「二,吾猶不足;如之何其徹也?」對曰:「百姓足,君孰不足?百姓不足,君孰與足?」
<福利國家>
公冶長篇第26章----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懷之。」
<均富理想>
季氏篇第1章----孔子曰:「丘也,聞有國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蓋均無貧,和無寡,安無傾。夫如是,故遠人不服,則修文德以來之。既來之,則安之。」
<正名觀念>
子路篇第3章----子曰:「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
<有教無類>
衛靈公篇第39章----子曰:「有教無類。」
述而篇第7章----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衛生保健>
鄉黨篇第6章----食不厭精,膾不厭細。食饐而餲魚餒而肉敗,不食。色惡不食,臭惡不食。失飪不食,不時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醬不食。肉雖多,不使勝食氣;唯酒無量,不及亂。沽酒,市脯,不食。不撤薑食。不多食。祭於公,不宿肉。祭肉,不出三日;出三日,不食之矣。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鄉黨篇第7章----席不正不坐。
<信賴保護原則>
顏淵篇第7章----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比例原則>
堯曰篇第2章----子曰:「因民之所利而利之;擇可勞而勞之……;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慢令致期謂之賊;猶之與人也,出納之吝,謂之有司。」
<教育刑主義>
為政篇第3章----子曰:「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五、值得終身奉行的修煉法門有哪些?
在論語二十篇一萬餘言中,讓不才最想記下來,背起來,銘記在心,終身奉為圭臬者如下所述:
◎學而篇第1章----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實際運用>不才早已年過半百,雖已賦閒,然而自知往後的日子仍長,生活步調可以放慢,卻不想渾噩度日,故仍具高度的學習動機,時時溫故知新,享受學習之樂;復因家有老爺子,不便外出,因此偶有故交來訪,乃至於空中相會,均能感受到互動之樂;此外不才給自己的功課是”1.天天萬步走來維持活力;2.每月將讓自己有感覺的生活周記,寫成四篇部落格與朋分享”,誠然往往因附圖不怎麼樣,在滑手機的時代中,未能迎合大眾,而無人賞,需自家拍掌,拍得霹吧響,來自我鼓勵,經口誦此章,即可以自比君子,豈不樂哉!
◎為政篇第12章----子曰:「君子不器。」
<實際運用>愚見以為,人在生物界的屬性是會動的理性動物,人之所以為人,在於能藉著理性與動能,來處理或解決問題,因此不能像器皿那樣只有單一用途,需能視情形隨機轉換角色,以符當時的需要,因此在職時,我能與同仁們為達成任務而共同奮鬥;賦閒後亦能轉換角色,當個家庭煮夫、老爺子的看護、家族的司機……而樂在其中.
◎八佾篇第21章----子曰:「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
<實際運用>不才向來喜歡有感覺的生活,不論成功機率大小,均樂於為所應為,凡事只要盡力而為,是非成敗,笑罵由人,幾乎毫不在乎,不過當塵埃落定時,亦習慣「盡人事,聽天命」不懊惱、不後悔,期能從新歸零,再去面對新的問題。
◎里仁篇第9章----子曰:「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
<實際運用>人生在世,除了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外,其他的東西,都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的,不論穿著多麼華麗,吃得再怎麼好,終究都必須還給大自然的,衣食在不才看來,只求溫飽即可,何況事實證明粗茶淡飯,反而才是養生的生活方式,因此富貴之人,也許可以錦衣玉食,但再怎麼有錢,也不能以惡衣惡食為恥。
◎里仁篇第17章----子曰:「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
<實際運用>一樣米養百樣人,人也許有聖賢才智平庸愚劣之分,但其分界並不明顯,且並非與生俱來,相信可以透過後天的修養,來自我提升,而見賢思齊就是向上提升的不二法門;且常人難免存在著或多或少的惡習,別人會犯的過錯,同樣是人的我們也可能犯過,惟能反躬自省,方能調整修正,提升人格等級。
◎里仁篇第18章----子曰:「事父母幾諫,見志不從,又敬不違,勞而不怨。」
<實際運用>生我養我者父母也,年幼懵懂無知時,假如不是父母的包容與照顧,恐怕連基本的生存都有問題,然而父母也是人,仍有舉止失當的可能,此時宜委婉規勸,必要時找資料供他們叁考,但假如不被接受,當然還是得畢恭畢敬的為所應為,任勞任怨的從旁協助,以減輕父母過錯所造成的危害。
◎雍也篇第26章----子曰:「君子可逝也,不可陷也;可欺也,不可罔也。」
<實際運用>人應該心胸寬闊膽,處事坦蕩,對人對事,在未明朗前,不宜疑神疑鬼的,然而須保有明智的心靈,不陷不罔,特別在詐騙事件層出不窮的時代裡,面對不大尋常怪異現象時,更應該張亮眼睛,謹慎應對,以免惹禍上身。
◎述而篇第12章----子曰:「富貴而可求也,雖執鞭之士,吾亦為之。如不可求,從吾所好。」
<實際運用>富與貴能累積自己的能量,小者滿足個人或家庭的基本需求,大者更足以福國淑世,因此年少時,不才努力用功,既長戮力從公,積極奮發,毫不放棄任何升遷的機會;如今自知命該如此,賦閒後乃達人之命,為所欲為,享受著養生修行之樂。
◎述而篇第16章----子曰:「飯疏食飲水,曲肱而枕之,樂亦在其中矣。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實際運用>依不才的親身體驗,克難式的修行之樂,遠勝過吃大魚大肉及住五星級的高級旅館,詳如
因此富與貴雖然仍努力爭取過,但無不抱持著,爭之以義,得知我幸,不得我命,盡力但絕不強求,以免自貶人格,徒生困擾。
因此富與貴雖然仍努力爭取過,但無不抱持著,爭之以義,得知我幸,不得我命,盡力但絕不強求,以免自貶人格,徒生困擾。
◎子路篇第4章----子絕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實際運用>不才崇尚積極而隨緣的生活方式,因此凡事不預設立場,並以不武斷、不固執、不營私自許。
◎顏淵篇第23章----子貢問「友」。子曰:「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焉。」
<實際運用>忠告是朋友之道,但我相信人會犯錯必有其原因,居於同理心,不才樂於指正朋友的過錯,但絕不勉強,畢竟解鈴尚需繫鈴人,自己造業自己擔,也惟有他願意改才改得了。
◎顏淵篇第7章----子曰:「愛之,能勿勞乎?忠焉,能勿誨乎?」
<實際運用>勞動是培養美德的必要條件,不才深知美德在於力行,否則無異紙上談兵,口惠實不惠,因此我們的家風從小就養成勞動的習慣,如今亦鼓勵孩子多多勞動服務,由吃苦耐勞中儲備潛能。
◎顏淵篇第35章----子曰:「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實際運用>大凡錯綜複雜的群聚社會中,矛盾與衝突在所難免,受害一方免不了會產生怨懟情緒,假如受害一方因怨懟而報復,將使對方亦淪為被害人,如此冤冤相報,生活上將永無寧日,再說原諒別人等於原諒自己,能放下不悅的情緒,才能從受苦的深淵中獲得解脫,是故遇到一些無厘頭的冒犯,宜效法黃俊雄布袋戲中六合禪師「忍它讓他不管他,看他如何」的精神,視之為善知識,而無需與之一般見識。但亦不能傻呼呼的「以德報怨」,否則將如何回報我們那些生命中的貴人呢?
◎顏淵篇第36章----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實際運用>賢智如梁啟超者,都得感嘆「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何況不才乃平庸之輩,遭遇拂逆挫折,如何能怨天尤人,因此早已習慣凡事盡其在我,遇事則努力蒐集資料,增長知識,讓知識壯大我的力量,來面對各類問題,至於是非成敗,就交給老天爺去安排了。
◎衛靈公篇第45章----子曰:「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
<實際運用>自我要求,務實修練,能提升自我的人格;責怪他人,不僅有失厚道,對自己毫無助益,更會害對方心裡不舒服,特別是責怪那些調適能力較差者,更會引起反彈,而造成情緒的惡性循環。
◎衛靈公篇第24章----子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實際運用>雖然青菜蘿蔔各有所好,好惡不盡相同,但其實大同小異,常人大都不喜歡被攻擊、被罵、被冒犯,因此惟有互相尊重,發揮同理心來待人處世,才能造就良好的人際關係。
◎子張篇第21章----子貢曰:「君子之過也,如日月之食焉。過也,人皆見之;更也,人皆仰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