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頁

2015年2月3日 星期二

不孝的第一代


在主人陪伴下,常外出踏青,備受寵愛的狗,到處可見.





在學校的遊樂場中,經常可以看到幼兒嬉鬧,在大人從旁戒護下,洋溢著幸福的美好時光.


這位長者都已經接受插管治療了,仍趁著天晴無風的好天氣,隻身冒著生命危險外出透透氣,實在令人心酸.



這位長者雖然老態龍鍾了,但為了找老朋友聊天,幾乎天天步伐蹣跚的隻身過鐵橋,到公園休憩.

這位長者為了維持活力,常需隻身在河濱公園,獨行踽踽的碎步走.


        不知是谁說的,"我們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受子女不孝的第一代";這句話在我們家,也許仍可以這麼說;但對一般的家庭,在我看來早就過時了;因為舉目所見,目前尚能遵循孝道的家庭,已少之又少了.
        從前對長輩晨昏定省,噓寒問暖,照顧生活起居,只是最基本的孝行;而今能夠偶爾關心長輩,讓長輩不愁吃穿者,就算不錯了;其次者因經濟的關係,無力奉養父母,惟尚能時時關心長輩,用嘴巴用眼睛來行孝;再次者,因工作繁忙,僅能提供衣食,找外勞代行孝道;更次者,不聞不問,讓老人家長期孤單寂寞,須自立維生......;更差的當啃老族,平日不見人影,出現時就是要錢;甚至於做出人神共憤的事情,令人髮指.
        約略推算,目前年逾八旬的長者,大都早婚且兒女成群,且他們當年大概都能遵循孝道,哪知道,迄今渠晚輩已進入退休年齡,但其身邊往往沒有人肯居於孝道,陪他安度晚年.依我在社區內,在公園,在路邊,所見所聞,愛狗愛貓愛小孩的比比皆是,常見她們帶著愛犬及嬰幼兒外出散步,但肯花時間陪老人家的卻相當罕見.
        我們社區有位熟女,家有九旬老爸,又養了兩條狗,從來不曾看她陪老人家,反而常看她帶著愛犬到處遛狗,後來她老爸因病危住院進入加護病房,某日她當眾痛哭流涕,讓大家大吃一驚,以為渠老爸怎麼了,一問,才知道她老爸雖然已脫離險境,轉入普通病房,但她的愛犬卻往生了,為此傷心欲絕,真令人啼笑皆非.
        為什麼現在四/五/六/七年級生,寧寵兒女,寵愛犬,肯為他(牠)們把屎把尿的,卻撥不出時間,或懶得花時間來陪伴孤苦無依的老人家呢?是老人家不好溝通嗎?還是"寵子不孝"/"多子餓死爸"的效應? 的確!老人家容易溝通的並不多,但不管如何,只要是生我們養我們的父母,假如在我們小時候,沒有她們的付出,哪可能有我們的存在;比起阿貓阿狗對我們的恩情,豈止天壤之別,我肯定那些有錢有閒來養寵物的家庭,絕對有能力來照顧老人家,但肯花時間陪老人家的家庭,為何變得這麼少,使我不得不懷疑, 身為四/五/六/七年級生的當代人,恐怕已經淪為"不孝父母的第一代"囉!
        相形之下,我們家庭算是比較特別的一個, 不僅我們一家4口,對家父能晨昏定省,噓寒問暖,讓他衣食無憂;分布於國內外,或者南部的姊/弟/妹及姪女/外甥們,不僅能經常透過臉書/line/視訊時時關心長輩,能用嘴巴或眼睛或彈指神功來行孝;住北部的弟/妹及姪女/外甥 ,更常過來代班,以實際行動來行孝,也讓我這個主要照顧者,能獲得喘息的機會,而不致於太早退化,或長期與社會脫節.
        為什麼我們家尚能保留這項美德呢?本來我覺得很奇怪,但經過長期的觀察與思索,發現我們這個看似平凡的家,的確有些一般家庭所沒有的特質或因素.
1. 我發現我們一直沿襲著為家奉獻的家風,首先,我媽媽勤儉刻苦,全年無休的為家庭奉獻;其次民國61年,爸爸的事業面臨瓶頸,先母又懷我么弟,勞動能力大減,我那在校成績名列前矛的老姐,乃毅然休學,幫忙照顧家務,終於讓爸爸的事業,轉虧為盈,每念及此,感念萬分,覺得我老姐當年為我們這個家,都肯犧牲學業,也犧牲近九年的青春,讓弟/妹們,能賡續就學就業;如今賦閒的我,在我老爸需要我們的時候,為何不能犧牲個人的自由,來讓他獲得更好的照顧.何況二妹/三妹於大姐出嫁後,也都曾沿襲為家奉獻的家風,陸續協助父母為家族事業奠基;二弟在母親仙逝後,見初鰥的父親無法適應北部生活,也二話不說,不惜重資,試著接父親至揚州養老,可惜因語言不通,風俗習慣不同,才讓他老人家寧可冒險選擇獨居生活.
2.從小到大,我們一家八口,除就學外,幾乎無時無刻跟在父母的身邊共同生活,也一起工作;家境較差的時候,一起抓老鼠吃,一起吃韭菜醬油拌飯;生意好轉家境小康以後,課餘時間則需分擔工作,姐妹們以看店為主,我則以倉庫管理及包裝與加工為主要任務,二弟則負責送貨,可說我們既是父親的家屬,也是父親的無薪職員,這讓全家大小養成勞動的習慣,及吃苦耐勞的特質.
3.我家是個父慈母嚴嚴而不厲的家庭,當年我們鄉下,為人父母的具有至高的權威,把犯錯的孩子吊起來痛打一番的事件,屢見不鮮,但老爸卻對我們採自由放任的作風,很少動用家規;對長年臥病在床的祖母,雖然因工作繁忙,且尊重她老人家想待在老家養病的決定,無法親侍湯藥,但每天送貨路過老家,總不忘帶著禮物去向她老人噓寒問暖一番;記得祖母過世前,還曾緊抓的我的手,告訴我,我爸很孝順,要我務必孝順父母.
4.我爸本來是個體弱多病的文弱書生,抗戰勝利後,教了幾年漢學,為了家庭生計,在我媽媽的協助下,改行經商.在我們鄉下他是出名的古意人,因為人忠厚老實,向來寧可吃虧,不占便宜,也樂於分享,當年在賒帳成風的鄉下,經常滿頁呆帳,他亦不以為意,除非債務人蠻橫無禮,否則通常不加催討,常任由客戶良心發現,自行還債,因此雖然生意興隆,卻直到民國62年以後,才略有積蓄;但虧錢時仁風鼎盛,有口皆碑;賺了錢,亦常参與鋪橋造路,踴躍捐輸的義舉,頗受好評;縱然他生性極為節儉,珍惜物力,從不浪費資源,一張衛生紙,總是習慣用個兩三回才肯丟,但對鄉里對親友,卻極為慷慨,特別自我媽過世後,因欠缺制衡的力量,財富瞬即縮水,雖然如今已接近千金散盡的程度,但可能他平日積德所產生的福報,終能大難不死,繼續接受子孫們的奉養.
5.另,值得一提的是,我爸因未受過現代化的生活教育,且有點像前朝遺老那樣有些不衛生的壞習慣;又曾因經商,再加上喜歡分享的特性,而沾染過菸酒與檳榔的惡習.北上定居之初,的確讓街坊鄰居難以忍受,不過他也有著許多傲人且可敬的地方,他不僅能寫一手好書法,也精通閩南語,尤其是擁有驚人的毅力,數十年的壞習慣,居然也能說改就改,目前已成為不嚼檳榔,且滴酒不沾的好國民了.此外我爸目前他自己也很長進,常勤練書法,誦讀漢學,又慢慢的陪養健身的好習慣,居然能把原本怕冷的他,脫胎換骨似的,幾乎天天風雨無阻的日行5000步,看來只要沒有意外事故,也許他仍有機會健健康康的再活三五年,甚至於一二十年.
        總之,在工商社會的時代裡,不孝的一代,早就自然形成了,我們這個家族之所以讓不孝的自然現象晚一點發生,相信要歸功於奉獻犧牲的家風,以及勤儉勞動的習慣;自幼一起工作一起生活,更有助於感情的連結;而長輩的崇高人格,更令我們心甘情願的想奉養他;假如他的前朝積弊又能改善的話,那更是我們這些後生晚輩的福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