恭錄"禮記"心得報告
"禮記"是儒家重要的寶典,在學期間不僅對其中的禮運篇大同章、檀弓選、……等篇章耳熟能詳,於文化史及法制史中亦一再提到此書,因此早就對這部經典懷有極高的興趣,抄錄時更時時注意著幾個問題, 1.作者為何? 2.他對現代思潮或典章制度的影響? 3.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
一、作者為何?與孔老夫子有無關聯?
相傳孔老夫子以禮樂射御書數六藝授課,禮記書中,亦常引用孔老夫子的學說,因此縱然不知其執筆作者,但我確信應該多少與孔子有關,最少可以推斷為孔門弟子或再傳弟子,特別是曾子的弟子或其再傳弟子的可能性最大,且各篇文筆及用詞不一,更可推測絕非一人獨立創作,相信應該是由儒門弟子的上課筆記,彙整而成的,且書中常稱孔老夫子為仲尼,因此其主編似乎不大可能為孔伋.
為什麼不才覺得其主編是曾子的弟子或再傳弟子的可能性最大呢?因為書中除了孔子及曾子以子尊稱,其他孔門弟子均直接稱名或字,如仲尼燕居1:「仲尼燕居,子張、子貢、言游侍,縱言至於禮。」且本書以人名問為篇名者,除”哀公問”外,餘僅”曾子問”一篇.因此在證據不足的狀況下,不才相信禮記一書,是曾子的弟子或其再傳弟子,在禮學授業時,承受孔子思想及與禮相關的故事時,所記錄下來的上課筆記,再經不具名的大儒彙整成書.
二、他對現代思潮或典章制度的影響? 誠然說禮學浩瀚,包容萬象,經過秦火銷毀及戴德刪古禮,戴聖刪大戴禮記等考驗,禮經各篇章亡佚殆半,僅存小戴禮記49篇.包括曲禮上下128、檀弓上下121、王制79、月令109、曾子問43、文王世子32、禮運33、禮器36、郊特牲48、內則82、玉藻55、明堂位32、喪服小記73、大傳18、少儀38、學記17、樂記50、雜記上下72、喪大記70、祭法8、祭義42、祭統33、經解9、哀公問14、仲尼燕居9、孔子閒居5、坊記39、中庸32、表記53、緇衣25、奔喪28、問喪9、服問12、間傳10、三年問6、深衣5、投壺8、儒行20、大學16、冠義4、昏義9、鄉飲酒義20、射義13、燕義5、聘義12、喪服四制12,對後世的思想觀念與制度影響極為深遠。特揭櫫幾項協助自我記憶,並供先進叁考。
<仁政思想 >
檀弓下193:孔子過泰山側,有婦人哭於墓者而哀,夫子式而聽之。……夫子曰:「小子識之,苛政猛於虎也。」
<因地制宜,尊重禮俗的觀念>
曲禮上5:「禮從宜,使從俗。」
王制35: 「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濕,廣谷大川異制。民生其間者異俗:剛柔輕重遲速異齊,五味異和,器械異制,衣服異宜。修其教,不易其俗;齊其政,不易其宜。」
<禮法互補>
曲禮上8: 「道德仁義,非禮不成,教訓正俗,非禮不備。分爭辨訟,非禮不決。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宦學事師,非禮不親。班朝治軍,蒞官行法,非禮威嚴不行。禱祠祭祀,供給鬼神,非禮不誠不莊。是以君子恭敬撙節退讓以明禮。」
<參審制度與罪疑從輕觀念>
王制47: 「疑獄,泛與眾共之;眾疑,赦之。必察小大之比以成之。」
<長者減刑>
曲禮上12: 「人生十年曰幼,學。二十曰弱,冠。三十曰壯,有室。四十曰強,而仕。五十曰艾,服官政。六十曰耆,指使。七十曰老,而傳。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悼與耄雖有罪,不加刑焉。百年曰期,頤。」
<國殤年齡鬆綁制>
檀弓下136:魯人欲勿殤童汪踦,問於仲尼。仲尼曰:「能執干戈以衛社稷,雖欲勿殤也,不亦可乎!」
<管制買賣制度>
王制51:「凡執禁以齊眾,不赦過。有圭璧金璋,不粥於市;命服命車,不粥於市;宗廟之器,不粥於市;犧牲不粥於市;戎器不粥於市。用器不中度,不粥於市。兵車不中度,不粥於市。布帛精粗不中數、幅廣狹不中量,不粥於市。奸色亂正色,不粥於市。錦文珠玉成器,不粥於市。衣服飲食,不粥於市。五穀不時,果實未熟,不粥於市。木不中伐,不粥於市。禽獸魚鱉不中殺,不粥於市。關執禁以譏,禁異服,識異言。」
<環保理念>
王制22:「獺祭魚,然後虞人入澤梁。豺祭獸,然後田獵。鳩化為鷹,然後設罻羅。草木零落,然後入山林。昆蟲未蟄,不以火田,不麑,不卵,不殺胎,不殀夭,不覆巢。」
<禮尚往來的觀念>
曲禮上10: 「太上貴德,其次務施報。禮尚往來。往而不來,非禮也;來而不往,亦非禮也。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故曰:禮者不可不學也。」
<飲食禮節制>
曲禮上48: 「毋摶飯,毋放飯,毋流歠,毋吒食,毋嚙骨,毋反魚肉,毋投與狗骨。毋固獲,毋揚飯。飯黍毋以箸。毋嚃羹,毋絮羹,毋刺齒,毋歠醢。客絮羹,主人辭不能亨。客歠醢,主人辭以窶。濡肉齒決,乾肉不齒決。毋嘬炙。卒食,客自前跪,徹飯齊以授相者,主人興辭於客,然後客坐。」
<大同思想>
禮運1:「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食譜>
內則40:「膾:春用蔥,秋用芥、豚;春用韭,秋用蓼。脂用蔥,膏用薤,三牲用藙,和用醯,獸用梅。鶉羹、雞羹、鴽,釀之蓼。魴鱮烝,雛燒,雉,薌無蓼。」
內則51: 「炮:取豚若將,刲之刳之,實棗於其腹中,編萑以苴之,涂之以謹涂,炮之,涂皆乾,擘之,濯手以摩之,去其皽,為稻粉糔溲之以為酏,以付豚煎諸膏,膏必滅之,鉅鑊湯以小鼎薌脯於其中,使其湯毋滅鼎,三日三夜毋絕火,而後調之以醯醢。」
<教學理念>
學記2: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
三、有無值得奉為圭臬的語錄?抄錄時特別有感覺的論述,謹摘錄如次,以加深記憶,並與網友分享:
1.曲禮上43:「貧者不以貨財為禮,老者不以筋力為禮。」
<實際運用>禮節周到,固然有助於人際關係的增進,但務必量力而為,不僅應視對方的需要,適度贈之以禮,且絕不容許飢餓輸出,以免陷對方於不義,反而是極度失禮的行為,故富者餽贈寒士之禮,尚可以以貨財為禮;貧者贈禮,自宜禮輕仁義重,或以勞務為禮;至於年老體衰者,當然不能以筋力為禮,以免傷了身體,反而失禮.
2.祭義25:曾子曰:「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實際運用>犬馬皆能受到主人的飼養,親長恩重如山, 為人子女者,至少當盡其能力,奉養親長,使其衣食無缺;此外行為舉止,當守法守紀,無腆所生;進而在可能的範圍內,了解及發掘親長的優點,不僅自己尊敬親長,更宜收集及發揚親長的可敬之處,讓親長有尊嚴有榮耀的過下半輩子,為此不才常以相機,攝影並記錄,親長的優良事蹟,並彙整其墨寶等作品,在個人的部落格中公布週知,詳如
<多聞闕疑>
1.王制58:「五十始衰,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
莫非戰國時代的漢人,身體狀況與現代人不同,否則為什麼六十非肉不飽?七十非帛不暖?八十非人不暖?九十,雖得人不暖矣呢?
2.王制70: 「方一里者為田九百畝。方十里者,為方一里者百,為田九萬畝。方百里者,為方十里者百,為田九十億畝。方千里者,為方百里者百,為田九萬億畝。」
是筆誤呢,還是計算錯誤,假如方一里者為田九百畝,則方百里者,為田應達900萬畝。方千里者,為田僅9億畝。
3.王制71: 「自恒山至於南河,千里而近;自南河至於江,千里而近。自江至於衡山,千里而遙;自東河至於東海,千里而遙。自東河至於西河,千里而近;自西河至於流沙,千里而遙。西不盡流沙,南不盡衡山,東不近東海,北不盡恒山,凡四海之內,斷長補短,方三千里,為田八十萬億一萬億畝。」
似乎是筆誤,假如方一里者為田九百畝,則方3千里者,為田應僅81億畝。